科普知識
【溫馨提示】臨床營養在住院患者治療中的地位
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和人們認識的不斷深入,臨床營養的范圍已經超越了傳統的飲食治療,在病情的預測、營養狀況的評價、疾病的治療、病程的轉歸等方面發揮了特殊的作用。
一、營養治療
包括飲食指導、改善攝食、經口營養補充和靜脈補充營養支持,可以避免過多丟失體重,為機體提供充足的營養底物,防止營養狀況的進一步惡化,保存和改善患者機體的功能。而大多數的住院患者受胃容量、飲食習慣和疾病狀態的影響,家屬常給予米湯、掛面湯、奶粉等能量密度低的食物,存在營養補充熱量不足,蛋白質缺乏,營養成分不合理的問題,繼而導致營養不良、體重下降、傷口愈合慢、康復延遲、感染并發癥增多,降低病人對治療的耐受性,影響臨床藥物和手術治療的效果。調查住院患者,約有50%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蛋白質-能量營養不良,其中有5%-10%的較為嚴重。
二、營養支持
營養支持分為腸內營養和腸外營養。腸內營養治療可根據患者需求,給予蛋白和熱量。腸內營養為患者帶來多種益處:減弱全身炎癥和分解代謝反應;保持胃腸道吸收力,保持腸粘膜屏障功能和完整性;降低腸道細菌移位;降低創傷患者的感染并發癥。
腸內營養的適應癥:1.具有一定胃腸功能,經口攝食不足或禁忌。2.胃腸道疾病:短腸綜合征、腸瘺、炎性腸病、胰腺炎、胰腺癌。3.營養不良或營養風險篩查NRS2002大于等于3分。4.結腸手術前準備、消化道手術后、具有營養風險的腫瘤患者。當胃腸道功能,患者口服飲食不能滿足需求時,應選擇腸內營養。
腸外營養是經靜脈途徑供應患者所需要的營養要素,包括碳水化合物、脂肪乳劑、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、維生素、電解質、微量元素。配方可根據患者的生理、病理情況調整,使患者在無法正常進食的狀況下仍可以維持營養狀況,體重增加,創傷愈合,兒童繼續生長發育。如果長期疾病或長期攝入不足,會導致維生素、電解質及微量元素的不足。這些元素參與體內酶的組成,物質代謝,創傷愈合等生理過程,對人體有至關重要的作用。
腸外營養的適應癥:1.胃腸道功能障礙或衰竭而無法腸內營養;2.中重度營養不良而入院后72小時內無法進行口服或腸內攝入,或攝取不能充分滿足營養需要的患者;3.原先營養良好,但經過7天的腸內營養后仍無法滿足營養需要(<60%)的患者。在腸道功能允許和患者能夠耐受腸內營養治療的情況下,應首選腸內營養。
三、重要作用
無論是現代醫學的發展,還是我們祖國傳統醫學的發展,都伴隨著臨床營養科的發展,它的作用不亞于藥物和其他治療手段,因此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。而通過對各類患者進行營養支持、營養治療,幫助患者快速有效地恢復健康,讓越來越多的患者受益,這讓臨床營養科在醫療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!